音樂人生

前幾天晚上,在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看完獨立電影《音樂人生》,看罷心裡很沉重。很少有電影在完結後,全體觀眾會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看著製作名單緩緩流出來;就像樂手演奏完最後一個音符後,仍將雙手停在半空,把餘韻留住。

電影先描寫這孩子的天賦,一開始他就是在捷克的演出,到後來說到他與老師,家裡的關係,與同學的相處,對父母分開的怨恨,影片以他在六年後的演出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完結,層次結構清晰分明,一步步的將觀眾帶入黃家正的世界。

看罷電影,想起我們華人家庭的子女,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要服從父母,遵從師長教誨,若敢逆意,則被視為「不乖」、「不合作」、「沒規矩」、「製造麻煩」;孩子的思想不會受到重視,因為成人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當十一歲的黃家正在電影中說道,「我想知最初這世界怎麼會有人?我的手為甚麼會彈琴?人生有甚麼意義?不如自殺好了。」很明顯,父親聽到後有點不知所措。看過黃家正在facebook所寫的筆記,就明白了他為何會這樣說:

"I remember right before I went to czech I saw a bunch of people chasing after a thief on the street. The poor thief was half naked, skinny like me (oh well), climbing up one of the oldest buildings trying to escape from justice perhaps because he stole 30 bucks for food. I was shocked. one hour earlier I was practicing the piano and i never knew that there is so much tragedy, unfairness and sadness in this world. I still remember that scene, one of the most vividest of my childhood. the world is cruel place huh?"

當時還是十一歲的孩子,在那刻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令到他去反思自己的存在;他的早慧與敏感,使得他的成長路,注定會崎嶇不平。面對世界的殘忍與不公,試問又有多少人會帶著同理心,認真去感受當中帶來的痛楚?我相信,從事藝術行業,必須打開心靈去感覺身邊的一切,不然又怎會有力量去詮釋作品?

可惜,生活,並不容許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打轉,因為我們的教育認為,想這些並不設實際,它不能為我們帶來任何財富,名氣和利益;對週遭的不幸,我們會逐漸變得抽離和冷漠。所以,要做一個有獨立思想,不容易去妥協的人,在我們的社會上,就注定了活得比別人辛苦。到底,要真實地去面對自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我欣賞黃家正,是他與外在環境有強大的衝突下,仍能保持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理念,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他貴為醫生之子,父母就如大部份中上家庭一樣,一早精心計算如何去培養孩子:句括找名師學習、進名校;沒有良好經濟狀況,肯定是做不了。他們家三個孩子,單是這些學費支出,便可以是窮人家庭的一個月開支。這種優勢就使得他們在年紀小小便走得比別人快,就算在電影裡,黃家正說他哥哥的拉大提琴的水平不夠,老實說,相對起跟隨其他普通老師的學生,他哥哥的水平已經好很多了。在父母的安排下,跟隨名師,以致他們可以在校際音樂節裡勝過其他孩子,年紀小小可以到電台演出,就如黃家正所說:「任何人都可以做音樂家,只要他在小時候能有一位好老師。」我絕對同意,就算不是學音樂,所有事情上,能找到一位好老師,走的路當然是會變得較為容易順暢,他明白這點,證明他知道自己是幸運的。不過,看電影當下,老實說,我只想起常常聽到的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事事都要贏過別人。

而黃家正在片中說過:「我很厭惡在吃飯時還要說比賽。」如許多父母一樣,太過緊張或重現子女的成績、輸贏,在孩子長大了以後會怎樣呢?有些孩子可能受得來,但以他來說,這正正是父子關係受到傷害的其中一個原因。的確,他知道父親給他很多東西,但這卻不代表父子間建立了親密關係(至少我在鏡頭裡看到的是這樣)。事實上,我在想,是否有必要將孩子推到一定要贏的點上?我不認為如此。但很不幸,不少父母都是這樣想的。不信的話,就去看看任何較正規的兒童比賽,準會看到一大堆星爸星媽(不分地域啊)。而黃家正讀的學校,是其中一家最有名的學校(要付學費),這種學校,是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為校爭光」的機會;看看他們學校在贏比賽之後叫的口號:「We are the best of the best!(我們是優中之優!)」這樣精英主義的心態,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而黃家正選擇站到外圍,冷看他們的行為;看著他,我竟有點動容,到底,在那個環境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忘了說,他沒彈琴的兩年,轉去拉小提琴,但學小提琴的學校也以培訓精英明星為主,那裡父母與父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明暗競爭,也只不過是轉換了另一個慘烈的戰場。黃家正還是幸運的,至少他家裡有能力讓他離開香港,這個擠擁的空間。

另外,我覺得有趣的是,他在地鐵車廂裡,和導演說,他說要學/看(?沒聽清楚)八字,很妙。我相信他並非要看何時走運和倒運,而是從生命的起落過程裡看出為人的意義。寫著之時,我腦裡出現「人文主義」這幾個字,回來在維基上查一下,發覺在文藝復興條目裡: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最終要成為一個人,必定要經過千萬重考驗,但願黃家正都能堅定而安然地走過。要謝謝導演張經緯,製作了這樣動人的紀錄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沛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